1.颅内压力测定 临床常用腰椎穿刺测压,可一定程度反应颅内压多数患儿颅内压增高程度,需注意颅内压明显增高时,腰穿有导致脑疝的危险,应先静脉注射20%甘露醇半小时后再用细腰穿针(一般常用7号腰穿针)腰穿测压。放液速度不能过快和量不能过多。其他还包括侧脑室穿刺测压、前囟侧压、直接颅压检测法等。
2.影像学检查 头颅CT和磁共振(MRI)可观察脑水肿部位、程度、脑室扩大及移位情况,了解有无颅内占位性病变等;颅骨X线摄片、头颅超声波检查、脑电图等,均有助于颅内占位性病变与脑水肿的诊断。
3.其他检查 包括血、尿、及粪便常规,血气分析,血电解质等,有助于病因诊断和治疗。
【诊断】
1.寻找导致脑水肿或颅内压增高的病因。
2.存在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和体征。小儿急性脑水肿临床诊断标准(即虞佩兰标准),由主要指标和次要指标组成,它们分别包括五项。
(1)主要指标 1呼吸不规则;2瞳孔不等大或扩大;3视盘水肿;4前囟隆起或紧张;5无其他原因的高血压。
(2)次要指标 1昏睡或昏迷;2惊厥和(或)四肢肌张力明显增高;3呕吐;4头痛;5给予甘露醇1g/kg静脉注射4小时后,血压明显下降,症状体征随之好转。
具备1项主要指标及2项次要指标即可诊断。
【治疗】
1.一般治疗与护理 1密切观察生命征;2应保持患儿绝对安静,保持气道通畅(昏迷和频繁惊厥者应气管插管);3头肩抬高25°~30°,以利颅内血液回流。有脑疝前驱症状或休克未纠正时,以平卧位为宜;4积极纠正缺氧,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保证热卡和营养供应,限制液体入量和张力,每日出入量应保持入量少于出量为宜;5应注意检查或护理时不可猛力转头、翻身和用力按压腹部;6注意对眼、耳、口、鼻及皮肤护理,防止角膜炎、中耳炎、口腔炎、吸入性或坠积性肺炎及压疮。
2.病因治疗 针对不同病因,施以相应治疗措施。如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纠正休克与缺氧,改善通气,防治二氧化碳潴留,清除颅内占位病变等。
3.降低颅内压
(1)20%甘露醇 具有脱水、利尿、疏通微循环作用外,亦可减少脑脊液生成,清除自由基。剂量为每次0.5~1g/kg(5~10ml/kg),q4h~6h,静脉注射;心功能减退时应慎用,肾功能不全者亦不宜使用。
(2)呋塞米 每次0.5~2mg/kg,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可与白蛋白合用;注意长期使用可致电解质紊乱。
(3)乙酰唑胺 碳酸酐酶抑制剂,减少脑脊液产生,但起效缓慢。剂量为20~40mg/(kg·d),分2~3次口服。主要用于慢性颅内压增高者。
(4)激素治疗 常用地塞米松,每次0.5~1mg/kg,6~8小时后可重复使用。也可用氢化可的松10~20mg/(kg·d)。
(5)保护和维持脑代谢功能 常用B族维生素(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12),维生素C,葡萄糖,能量合剂,胞二磷胆碱,脑活素等。
(6)其他 1过度换气:用呼吸机进行控制性机械通气,使PaCO2维持在25~30mmHg,但PaCO2不能<20mmHg,维持1~2小时可达治疗目的;2侧脑室穿刺引流脑脊液,梗阻性脑积水则需行脑脊液分流术;3亚冬眠疗法:适用于颅内压增高伴高热者,目前主张在2小时内使肛温降至35℃左右,维持12~24小时,此后保持正常体温。
4.控制惊厥 常用控制惊厥的药物有地西泮、咪唑安定、鲁米那钠、硫喷妥钠等(见第十三章第四节热性惊厥)。
5.充分给氧和高压氧仓疗法 通过氧疗使PaO2>150mmHg(19.6kPa)。目前认为,高压氧在治疗缺血缺氧性脑病所致的脑水肿疗效显著,既可提高治愈率,又可有效减少或防止后遗症,且年龄愈小,治疗愈早,效果愈好,但早产儿接受纯氧治疗应注意对视网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