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工作大概干了三个小时,在太阳已经在天空上逐渐往西边落下的时候,我们终于将深埋在泥土下的石棺给找到了。
侯健大惊,道:“石棺啊石棺,为啥这怎么会石头和木头一起做的呢?”
老张头笑了笑道:“也不知道你听说过棺椁没有?”
“啥叫棺椁呢?”侯健一脸茫然地反问。
这侯健连棺椁都不知道,我还真不知道他怎么混上老张头弟子的名头的。
老张头也没有生气,对着侯健道,这棺椁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东西。棺椁即棺材和套棺(古代套于棺外的大棺),泛指棺材。红色棺椁亦作"棺郭"。指的是装殓尸体的器具,椁,套在棺外的外棺,就是棺材外面套的大棺材。
古代表示死者身份和等级的棺葬制。棺即盛放死者的木制葬具;椁,套在棺外的外棺。木棺出现于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至龙山文化已出现木椁,用于氏族中之头领。
殷墟商王陵墓室中,多用大木条叠压成方形或亚字形的椁室,其正中安放商王棺木。至周代,棺椁制度化,规定:天子棺椁四重,亲身的棺称椑,其外蒙以兕及水牛皮;第二重称地也,以椴木制成;第三重称属,第四重称大棺。
帝后之外椁两重,多用梓木,因而其棺椁又称“梓宫”。上公、侯伯子男、大夫,以等差分别为三重(有兕牛皮)、二重、一重。士不重,但用大棺。又,天子大棺厚八寸,大夫士大棺厚六寸,庶人之棺只准厚四寸,无椁。后世帝王、贵族、士大夫,基本沿用此制,然时也有逾制者。
礼记.檀弓上:“天子之棺四重:水兕革棺被之,其厚三寸;也棺一;梓棺二。”详孔颖达疏。通典.礼四五:“周制......君里棺用朱绿,用杂金错;大夫里棺用玄绿,用牛骨鐟;大夫里棺用玄绿,用牛骨鐟;士不绿。”又“大唐制:诸彝不得以石为棺椁及石室,其棺椁皆不得镂彩画,施户牖栏槛,棺内又不得有金宝珠玉。”
我们这一次挖到的棺椁是一座帝后棺椁,采用梓木造成的,也叫做梓宫。据老张头判断,这座帝后棺椁乃是大理国宣仁皇帝的妻子王皇后的陵墓。
我当时听到后便愕然不语。
这大理的宣仁皇帝,这么说来的话,相信大家并不清楚。但是,如果我他的另一个名字说出来,你一定会大吃一惊。
他就是金庸武侠小说里面的段誉!
只不过,他在历史上的名字其实叫做段和誉。
据大理国的正史记载,段和誉,文安帝段正淳之子,大理国第十六位皇帝,1108年-1147年在位,在位长达39年,是大理国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他"勤于政事"、"爱民用贤、思揽政权",因此"故远方慕之,悉来贡献"。
在宋史中,记载段和誉臣服于宋,遣使来朝,并受宋封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云南节度使、上柱国、大理国王。
北宋徽宗大观二年,段和誉改名段正严,接替其父文安帝段正淳为大理国第16代皇帝,1147年,段正严退位出家,其原因是“因诸子内争外叛,禅位为僧”。诸子之争由高氏诸势力控制,伴随着高氏集团的内部倾轧而骨肉相残,最后,高量成支持的段正兴取得胜利,继承了王位。
段和誉一朝变乱不少,但终究没有出大事。段正严即位时,各方入贡,“七月中元节,各方贡金银、罗绮、珍宝、犀象万计,牛马遍点苍。”
好景不长,北宋政和元年,大理地震,“损十六寺”,坏民居无数。后东方三十七部反,相国高泰明用兵平定。高泰明卒后,其八子中“高智昌以罪流死。其下伊、何二人谋为执仇,乘誉入寺进香,图弑逆,事露被收”,段正严却“嘉二人之义,赦之,为立义士冢”。
北宋宣和元年,“慕宁、远、矣、破、马”等部落叛,“三月,出师征之,兵败”。“三十七部蛮复叛。陷鄯阐,高明清死之”。高氏势力始终不倒,“群臣以高升泰侄高量成有德,请立为相,号中国公。”靖康元年(1126年)五月,都城羊苴咩,“大火,焚三千九百家”总之,他这个皇帝当得并不轻松。
(https:///biquge/33901/c44050795.html)
chapter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