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53看书网 > 重生之精雕细琢 > 第五十九章 传统的木具榫卯工艺

第五十九章 传统的木具榫卯工艺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现在发明了专供硬木家具使用的化学粘合剂,其优点是使用方便、粘性强、能耐强、卫生美观,却难以拆开修理。

传统家具的榫卯结构由古建筑结构转变而成。从现存的传统家具可以看到三种形式。

第一便是出头榫,在较早的明代家具中可见,还保留着做大木梁架的特征。

第二是明榫,在明代家具中多见,也称过榫,即眼打穿,榫从眼中穿出来与外边平,在外侧面可明显见到榫头,榫头中间还可见到木销的痕迹,其优点是榫头较深,可在榫头中间加木销,即使木材收缩,榫也不会脱落。弥补了古代加工技术、加工工具和粘合剂的不足。

最后一个称为暗榫,也称半榫,明代后期及清代初期开始使用,直至近代几乎全用暗榫。暗榫结构使得家具看上去比较美观,不影响木面木纹的整体效果,缺点是容易产生虚榫,即眼深而榫短,或眼大而榫小,用胶来填塞,影响结合牢度和耐固性。

而从细致的结构角度去划分,常见榫卯结构一共有九种。

第一是攒边结角榫,除了床、架类以外,所有的家具都由框架和面板组成。框榫结角与板面的结合形成攒边结角榫,木框料四根,两根长而出榫的叫“大边”,两较短而凿眼的叫“抹头”,这是长方形家具的面子。传统家具都做明榫,长方形家具大都横向陈列,如长条桌、长条茶几、大供桌之类。大边做榫,短边抹头凿眼,结合以后,明榫则在侧面,不影响正面木纹的美观,榫与大边联为一体也很牢固,所以形成“大边”做榫的传统。现在通行做半榫(暗榫)也都以“大边”做榫为准。

而结角榫又分单榫、双榫、来往榫和保角榫四种。

单榫在“大边”两头在厚度的中间各做一榫,相对的在“抹头”两端的中间各凿与榫规格相同的眼;

双榫则做两只榫,榫与榫之间留有相等的空隙,相对的抹头料两头则凿相同的两眼;

来往榫是在“大边”与“抹头”料两头分别各做一眼一榫,榫与眼紧靠。中间无空隙,结合后,两榫相交成直角十字形,受力均等且平整,如果做联脚的明式家具,面框来往榫则将腿中间十字锁住,特别牢固耐久,而且不易拆开,需向四个方向拉开才行,比单榫、双榫都先进实用;

保角榫则是在单榫的基础上分别在“大边”开榫的尖端开一斜眼,在抹头开眼的尖端留一小榫,这样两料结合其功能又像来往榫。不同的是在同一平面上眼与榫分前后。

来往榫则在同一位置榫与眼分上下。该榫适用于宽面框的结合。使面框不易跷变。

单榫易于制作;双榫结合比单榫咬得紧,牢固平整;来往榫既紧又平整,工艺复杂;保角榫与来往榫作用一样,制作比较困难。

第二是抱肩榫,是有束腰家具的腿和束腰、牙条相结合时使用的一种结构。有束腰的方桌、条桌、方几、长条几多采用。腿是在束腰的部位以下,切成45度斜角,并凿成三角形榫眼,以便与牙条的45度斜尖及三角形的榫舌相拍合。斜肩上或留或后装上上窄下宽的燕尾挂销,与开在牙条背面的槽口套挂,有些挂销可使牙条和束腰紧密地与腿足结合在一起。挂销上口向内有一定倾斜,这样牙条装上去越拉越紧,反之则会离缝。既左右拉不开,又前后不脱离

第三夹头榫是案形家具最常用的榫卯结构。四足在顶端出榫,与案面的底面卯眼结合。腿足上端开口,嵌夹牙条牙头,故其外观腿足高出在牙头之上。这种结构四足把牙条夹住,连接成方框,上承案面,固定案面和腿足成一定角度,并能很好地把案面的重量均匀传递到四角上去,使家具保持稳定牢固。

第四插肩榫也是案形家具使用的榫卯,外观和夹头榫不同,但在结构上差别不大。它在腿的顶端出榫和案面结合,上端也开口,嵌夹牙条,但腿足上端外皮削平出斜肩,牙条与腿足相交处剔出槽口,当牙条与腿足拍合时又将腿足的斜肩嵌夹起来,形成平齐的表面,这一点与夹头榫不同。插肩榫的牙条在重量下压时,与腿足的斜肩咬合得更紧,这是与夹头榫有所不同的地方。

第五楔钉榫是用来连接弧形部件的一种十分巧妙的榫卯。比如圈椅的扶手,圆形桌几的面和托泥。

楔钉榫基本上是两片榫头合掌式的交搭,但两片榫头上又各出小舌,小舌入槽后便使两片榫头紧贴在一起,控制它们不能上下移动。在搭口中部凿长方孔,将一枚断面为长方形的头粗尾细的榫钉贯穿过去,使两片榫头在左右的方向上也不能拉开,于是两根弧形弯材便严密地接成一体了。

第六是拼板龙凤榫,桌或台的面板很宽时需要两块或更多块薄板拼起来时,就要用“龙凤榫”拼接加穿带。先把板的一个长边刨成燕尾形的长榫,再把与它相邻的那块板的长边开出下大上小的槽口,用推插的办法把两块板拼拢,这种结构叫“龙凤榫”。其优点在于加大榫卯的胶合面,防止拼缝上下翘错,保证所拼板件不致被拉开。

薄板依次拼完后,为了增加强度,在板背面穿上一条木料,称之为“穿带”。做法是在横贯拼板背面开一外大内小的槽口,穿嵌一面做成梯形长榫的木条,名叫“穿带”。带口及带身的梯形长榫都一端窄,一端稍宽。长榫从宽处推向窄处,这样才能穿紧。穿带两端出头,留做榫头,再结合在面框上。这种分大小的穿带扣榫称为燕尾榫,俗称“鱼尾扣”,因其形状而得名,这种扣榫由于燕尾将面板紧紧扣住,并且榫身的厚度比面板厚,因而牢固得多,板面不会波动和弯曲变形。

第七卡子榫结构简单制作方便。将四根面框料刃头都锯成45度,不留榫不打凿眼。只要紧紧结合,然后在每只角的顶端锯成相同宽度和深度的槽,再取一块与槽同宽的木板锯成直角三角形,插入两角相接的槽中,直角吻合。一面是木面相合,木纹美观,另一面则是木口与木面相合,木纹差异很大,不协调。但加工方便,不失为一种简便方法。还有一种半圆形内卡,作法与三角外卡相反,适用于中小件圆形面框。在每块拼板的接缝处,由内向外用圆形锯片锯出半圆形的槽口,然后取与槽弧度相同的厚度略薄的圆形木片嵌入槽中,胶粘结合而成。再配上面板,这样圆形内卡在面板和面框中间,外面看不见,既美观又牢固。

第八霸王枨,桌子四足之间不用构件连接,而设法把腿足和桌面连接起来,使腿和面之间没有其它障碍,便用起来比较方便,又十分牢固。这种结构叫“霸王枨”。霸王枨的上端托着桌面的穿带,用锁钉固定,下端撑在腿足的中部靠上的位置,使用扣榫。桌子下端的榫头向上勾,做成鱼尾扣。腿足上的榫眼下大上小而且向下扣。榫头从榫眼下部的大处插入,向上一推,牢固地结合在起。下面的空隙再垫木塞,枨子就被卡住,可产生很大的支撑力。

第九走马销,不是就构件本身做成的榫头,而是用另外一块木板做成榫头栽到构件上去,它一般安装在可装可卸的两个部件之间。其做法是榫销下大上小,榫眼的开口是半边大半边小。榫销从榫眼开口大的半边插入,推向开口小的半边,就扣紧销牢了。

这种传统手工艺所制成的家具相对于现代的工艺利用铁定,合页等材料进行固定来说,整体的造型更加的美观古朴,价值也将更高一些。

现在之中有许多高档的红木家具便是利用这样的工艺来制作。对于工艺制作,黎乐从来都不会放低自己的要求,既然能够懂得如此技艺,他便会要求自己做到最好。

这并不是说奔着价格而去,而是匠人的一种心境,一种职业的素养。

有这样的传统榫卯手艺再加上不俗的雕刻工艺,所制作出来的家具整体的外观之上也将更加的美观,更加的具有艺术气息,这也是他作为制造者所追求的。

这就像一个公司的领导者,他会精益求精的追求不断的完美,而不是满足于现状的不思进取。同样只要黎乐会的同意,觉得可以使自己的作品更完善,更美好的,他就会毫不犹豫的糅合到一起。(天上掉馅饼的好活动,炫酷手机等你拿!关注起~點/中文网公众号(微信添加朋友-添加公众号-输入qdread即可),马上参加!人人有奖,现在立刻关注qdread微信公众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