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一路走一路谈,杨猛的思路越发的清晰了,而魏五的心,却越来越沉重了。
一台火车能抵得上,成千上万的人力,还能一曰行走千里,这绝对是不可思议的,那齐整的洋布,一台织布机,一天做的就等于巧手织妇一年产出。
蒸汽绞盘可拖动万斤矿石,煤炭高炉一曰炼铁数万斤,水力机**削铁如泥,那洋炮是削出来的,不是铸造的,这些魏五都是第一次听说,如此种种,差点颠覆了他一辈子所学。
利,是个让一切崩坏的字,这**魏五看到的有生以来,最为清晰的利字,商人逐金钱是利、农人耕作饱腹也是利,文人武将官场纵横,名利二字常放心间。
杨老三一旦引进了这些洋玩意,会崩塌多少东西,正是魏五在考虑的。
“三爷,读书是否无用?我这一生博览群书,可听了洋人的这些玩意,怎生觉得没多大用处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及蒸汽机之利,一个蒸汽机引发的变革,就能让西洋俯瞰我煌煌大清,仁义道德不敌坚船利炮啊!”
魏五是个读书人,而且是站在大清顶峰的那一群人之一,一生信书就是魏五的写照。满胸丘壑源于书,机变手段学于书,可煌煌大清就是敌不过西洋之鬼,满腹经纶终是落魄云南边荒之地,经历了无尽风浪,魏五彷徨了。
按说他这个年纪的人,不该彷徨,应是心机如云变幻无常,心肠如铁刀剑难催,可自从跟了杨家,他见了许多悖逆的东西,听了传教士的新玩意,他不是想着去拒绝,而是想着如何去接受,这才引起了他的彷徨。
“屁!仁义道德,你沾过哪一个?读书?你读书是做什么用的?
仁义道德,但凡大清沾了一个字,就不会这样!大清多少人,四万万!船坚炮利?四万万人堵不住枪口?还是四万万人堵不住炮口?炮舰?四万万人,就是挨个填海,也比那炮舰跑的快,大清的人心在哪?人人避战这就是人心!
广州城,大清几万绿营兵,要是死光了倒好!可他们呢!没死光!你大清是块软乎乎的面团,谁见了不想揉搓一把?但凡他们在广州城打出点血姓来,至于这样吗?
大清的百姓什么样?你也见识过了,饭都吃不上,打个屁的仗,就该饿着肚子,看着大清灭亡,让你们这帮读书人,背上那千古难消之耻!你说你们这些读书人,读的是什么?读了干什么?
那些书就是教导着你们如何祸害百姓?如何祸害国家的?你一顿饭,十几二十道菜,你吃的是什么?你吃的是人肉,是从百姓身上生撕下来的人肉,你吃了他们的肉,可为他们做过一件事?
我大口吃菜、大块吃肉,吃的安心!因为云南有许多的百姓因我而受益,我能让他们吃的饱!我能让他们活的好!你呢?你说说你一顿二十几道菜,你活了几个百姓?让几个百姓因为你不挨饿?
你那二十几道菜,得有个十两银子吧!十两银子,千斤粮食,有这千斤粮食,三个人能吃一年的饱饭,掺上些野菜五个人也行,熬成稀粥,能让十几个人,一年之内饿不死!
读书?那是人做的事,你们就不算人,好好的书让你们这些所谓的读书人给读歪了,对景的时候,老子就该宰光你们,拿你们的血来印你们读过的书,让后世之人看看读歪书的结局!”
杨猛这一番话,说的魏五摇摇欲坠,这些话就是刀啊!一刀刀的把魏五心里的坚持,削了个七零八落。
杨猛发泄了一番,这也是他憋了许久的怒火,自己好容易重活了一回,却落在这狗屁世道,想活的好,很难!
让周围的人,也跟着活好更难!家里有老爷子,自己可以做个孝子,家里还有千.娇.百.媚的女人,自己也可以做个浪子,可到了大清之后,自己做了什么?做了整曰里挣命的孙子!
两人一路无话,默默的回到了明湖书院,把马匹交代给下人,杨猛就要回客舍休息,可魏五却亦步亦趋的跟在了身后。
杨猛也不搭理他,进了自己的屋子,让人摆上了香茶,这才冲着门外的魏五说道:
“可是想通了什么?愿意跟着我干,说说原因。不愿意,我也不杀你,看住了自己的嘴巴,带着全家到宜良做个农人吧!”
门外的魏五,却直接跪了下来,六十多了他的身板儿却很硬朗,‘噗通’一声,也跪出了气势。
“魏五想跟着三爷,看看三爷要做什么,最终又做成了什么?”
“哼!老而不死是为贼,你魏五就是个老歼贼,至今仍想蒙混过关,你过得了三爷这座雄关吗?别以为你书读得多、人见得多,就比三爷强多少。
在三爷眼里,你不比我座下的河曲马强多少,能骑就骑,不能骑爷还有滇马拉的马车能做,你魏五想耍心机,三爷这里可没道场。
跪着想想吧!想明白了,说明白了就留下,不明白就滚蛋,回宜良拿起锄头乖乖做个农夫!”
魏五的道道杨猛摸不太清,可他不是真心投靠,杨猛却看得清楚,那老歼贼的一跪,演戏的成分居多,这老歼贼不收服了,终是个麻烦。
“不知三爷如何看待四书五经?”
魏五的一问,杨猛却听得仔细,这才是老歼贼,最后的城防吧!
“不知道!三爷没读过,但三爷知道,煌煌华夏五千年的历史,积淀的东西有好有坏,而你们这些所谓的读书人,读的全是坏的那部分,好的嘛!你们全给丢了。
不过你们这些人,也值得佩服,我家里有几个女人,就是被你们的东西,治的服服帖帖、予取予求,那三寸金莲美啊!
女人弄上美,不知给你们弄上美不美?爷决定了,以后遇到这样的,也不杀,就给你们也裹个三寸金莲,就挂在城门上,让那些大脚板的女人瞧瞧,这读书人的三寸金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