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未派尖兵,一方面是他们九一八事变后,占领东北作战很顺利,确实骄横。还有一个原因,却是因为,冯全设伏的阵地,是在实实在在的敌后。这里其实早就成了关东军的地盘,既然前线一切平静,当然也就没有必要派出尖兵喽。
其实,榆关附近的山地丘陵地形极为复杂,所谓“控制”,对于关东军这样的客军来说,只能是相对而言,而本地的军队完全可以从敌军的缝隙中实现穿插。应该说,小伙伴们战术动作果断坚决,战斗经验丰富是能够悄无声息进入敌后设立埋伏的重要原因。
同时,天公作美,天很黑还有黑烟,关东军能够发现千人队的行踪,反而是奇迹了。其实日军这种粗糙的战斗作风,也可以说是前一阶段张学良“惯”出来的。
战争是双方不断犯错误,比谁错的少,把某一方当傻子是最简单的方法,但是对于实际作战,最没用处。战争是最繁复的工程,指挥官做到了操典上的每一项要点,也不一定能够胜利。
依山布阵,恃险设伏,战争时期,最讲究的就是战术,有人精通孙子兵法,但是没有运用到实际的战斗中,那也只是纸上谈兵。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是伏击战赖以取胜的关键所在。组织山地伏击战时,不仅在战场选择上追求能“藏于九地之下”的地形,更要在心理对抗上强调“反道用兵、敢为人先”。
傻乎乎的第八师团第四联队排着整齐的队伍全部进入伏击阵地,见到最后一名关东军也进来了,冯全二话没说,“嘭!”枪响之后,毛瑟98k阻击步枪发射的子弹欢快的进入骑在马上的一名疑似联队长的脑袋。
“嘭!笃笃。。哒哒。。。”此起彼伏的枪声顿时响起,“嗖!嗖!嗖!”迫击炮也不甘示弱,落到第四联队人堆里面时,“轰!轰!轰!”接连炸响。
十支百人队迅速采取截头、断尾、打中央的战术手段实施伏击,以最少的伤亡战胜对手,赶紧怎么这么好捏?
小伙伴们突然发力,前后夹击,鬼子被打懵了,被压缩在一个预设战场的狭小地带。这就更好咧,步枪休息一会吧,mg34通用机枪也歇一会,这家伙1000米内近距离作战确实威力不错,但现在活着的小日本已经在1000米以外了,子弹便宜又很多也不能lang费鸟。
m2重机枪和pm1938重型迫击炮,开始了正式表演,当过兵上过战场的人甚至只是有点军事常识的小白们常说新兵怕大炮,老兵怕机枪,炮弹不可能落在同一个炮坑里神马的,那是没叫炮瞄上,瞄上了更要命。
20门迫击炮不停地发射炮弹,30挺重机枪更是活泼,发射的大口径子弹怎么都连成线了捏,还红红的,真好看!
来不及做出有效反应的第四联队终于没动静了,很便宜的重机枪又在整个伏击阵地来回扫射了几圈,感觉没意思,纷纷停了下来。
“卧槽!还不赶紧收拾武器,赶紧跑路吧!天亮了等飞机,航空母舰,还有神马驱逐舰来炸吗?”
分析日军损失,有一个比较头疼的问题,那就是日军为了维护士气,对战时损失和战果的不实报道,使日军的实际损失与其公报很不符。
老子可不管你们关东军怎么收场,我们还有点别的事情要办,走你!!